鄭玄(127年-200年),字康成,今山東高密市鄭公村人,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,他遍注儒家經典,以畢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遺產,使經學進入了一個“小統一時代”。曾入太學攻《京氏易》、《公羊春秋》及《三統歷》、《九章算術》,又從張恭祖學《古文尚書》、《周禮》和《左傳》等,最后從馬融學古文經。游學歸里之后,復客耕東萊,聚徒授課,弟子達數千人,家貧好學,終為大儒。黨錮之禍起,遭禁錮,杜門注疏,潛心著述。以古文經學為主,兼采今文經說,遍注群經,著有《天文七政論》、《中侯》等書,共百萬余言,世稱“鄭學”,為漢代經學的
晏嬰(公元前578年—公元前500年),字仲,謚平,習慣上多稱平仲,又稱晏子,夷維人(今山東高密),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、外交家。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。齊靈公二十六年(前556年),晏嬰繼任為上大夫。歷任齊靈公、莊公、景公三朝,輔政長達40余年。以有政治遠見、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。 晏嬰聰穎機智,能言善辯。內輔國政,屢諫齊王。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,又堅持原則性,出使不受辱,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。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,將其比為管仲。孔丘曾贊曰:“救民百姓而不夸,行補三君而不有,晏子果君子也
劉墉(1719年 — 1804年),字崇如,號石庵,清朝政治家、書法家,父親劉統勛是清乾隆年間重臣。乾隆十六年(1751年)中進士,歷任翰林院庶吉士、太原府知府、江寧府知府、內閣學士、體仁閣大學士等職,以奉公守法、清正廉潔聞名于世。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,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,被世人稱為“濃墨宰相”。 劉墉出身名門相府,祖上數輩都是進士出身。父親劉統勛更是官居宰相,深得乾隆皇帝倚重,因此劉墉走上仕途具備深厚的家族淵源。劉墉一生為官五十余載,宦海沉浮,幾經起落,官職最高時做到體仁閣大學士,總體而言清正廉潔,繼承了
地址:山東省高密市朝陽街道花園街東首地產大廈6樓
集團TEL: 0536-5826865
影視基地TEL:400-073-0536 / 0536-2121889
服務郵箱:[email protected]
Copyright © 2021 高密市紅高粱集團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魯ICP備16022921號 技術支持:鳳鳴網絡 XML
集團服務號